为什么宝宝总在半夜发烧?
- **昼夜节律**:夜间皮质醇水平下降,炎症反应增强,体温容易升高。 - **家长更易察觉**:白天活动多,轻微发热被忽略;夜间安静,体温变化被放大。 - **感染高峰期**:病毒或细菌在体内繁殖到傍晚已到达高峰,症状在夜间集中爆发。 ---第一时间该做什么?
### 1. 快速评估危险信号 **出现以下任一情况,立即拨打120或直奔急诊:** - 体温≥40℃ - 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 - 呼吸急促、呻吟或脸色发紫 - 囟门明显凸起或凹陷 - 皮肤出现紫癜或瘀点 ### 2. 正确测量体温 - **工具选择**:电子耳温枪最快捷;水银体温计已淘汰。 - **测量部位**:0-3个月测腋温;3个月以上可测耳温或肛温(肛温最接近核心体温)。 - **读数修正**:腋温+0.5℃≈口腔温;耳温左右耳差异>0.5℃时取较高值。 ---家庭物理降温正确步骤
### 步骤一:环境降温 - **室温控制在24-26℃**,避免直吹空调风。 - **减少穿盖**:只穿一层纯棉单衣,盖薄毯即可,忌捂汗。 ### 步骤二:温水擦拭 - **水温32-34℃**,与皮肤温差≤2℃,避免冷水刺激寒战。 - **擦拭顺序**:颈部→腋窝→肘窝→腹股沟→腘窝,大血管流经处各擦3-5分钟。 - **禁用酒精**:婴幼儿皮肤薄,酒精可经皮吸收导致中毒。 ### 步骤三:补液防脱水 - **口服补液盐**:每次发热给予5-10ml/kg,分次小口喂。 - **母乳/配方奶**:继续喂养,奶量不减少,避免稀释。 - **禁忌**:不要强迫灌水,防止水中毒。 ---退烧药使用指南
### 何时给药? - **腋温≥38.5℃**且宝宝明显不适;或曾有热性惊厥史,≥38℃即可给药。 - **两次用药间隔**:布洛芬6小时,对乙酰氨基酚4小时,24小时内不超过4次。 ### 剂量速查表 | 药品 | 每次剂量 | 最大单次量 | 适用年龄 | |---|---|---|---| | 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| 10-15mg/kg | 600mg | ≥3个月 | | 布洛芬混悬液 | 5-10mg/kg | 400mg | ≥6个月 | - **喂药技巧**:用喂药器沿口角缓慢注入,避免呛咳;服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。 ---哪些情况必须就医?
- **3个月以下婴儿**:任何发热都视为重症,需立即住院。 - **发热超过72小时**:即使体温不高,也要排查尿路感染、肺炎等隐匿病灶。 - **退热后仍精神萎靡**:提示可能存在脑炎、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。 - **伴随特异性症状**: - 耳部牵拉哭闹→中耳炎 - 排尿哭闹+尿臭→尿路感染 - 咳嗽呈犬吠样→急性喉炎 ---常见误区大辟谣
- **“发热会烧坏脑子”** 只有**中枢感染**或**超高热>41℃**才可能损伤脑细胞,普通发热不会。 - **“退烧药交替用效果更好”** 交替用药增加剂量混淆风险,除非单药控制不佳且医生指导。 - **“用退热贴代替温水擦浴”** 退热贴仅局部降温,效果远不如温水擦拭全身大血管区。 ---夜间护理备忘录(打印贴冰箱)
1. 22:00睡前再测一次体温并记录。 2. 每2小时巡查一次,观察呼吸、肤色、肢体活动。 3. 退烧药、体温计、喂药器、补液盐放在固定托盘,避免黑暗中翻找。 4. 若需就医,提前在手机地图收藏**24小时儿科急诊**路线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