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为什么突然对耳朵“下手”?
很多新手爸妈发现,原本安静的小家伙最近总是用小手去抠、抓、甚至拍打自己的耳朵。是好奇?是痒?还是生病了?宝宝老是挠耳朵是怎么回事?答案并不唯一,需要结合年龄、伴随症状、抓耳频率来判断。

常见非病理性原因
1. 探索身体:单纯的好奇心
4~10个月的婴儿进入“身体地图”敏感期,耳朵离手最近,软软的手感让他们乐此不疲。如果只在睡前或无聊时出现,没有哭闹、发热、分泌物,大概率属于正常探索。
2. 出牙期放射痛
牙龈神经与耳道神经同属三叉神经分支,出牙时疼痛可放射至耳部。典型表现:流口水增多、啃咬玩具、夜间烦躁,但耳温正常、耳廓无红肿。
3. 耳屎移动或进水
洗澡时水流入耳道,或耳屎干燥后位置改变,都会让宝宝感觉“里面有东西”。观察要点:抓耳动作短促、无持续疼痛,用棉球轻拭外耳廓即可缓解。
需要警惕的病理性原因
1. 急性中耳炎
上呼吸道感染后,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入侵中耳。识别信号:38℃以上发热、夜间突然大哭、拒绝吃奶、拉耳朵时哭得更厉害。部分宝宝会出现耳后淋巴结肿大。
2. 外耳道炎(游泳耳)
夏季高发,因耳道潮湿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。特点:轻触耳屏就痛、耳道有异味分泌物、可能伴随低热。与中耳炎不同,外耳道炎通常不引起高热。

3. 湿疹或过敏
耳廓、耳后皮肤出现红斑、脱屑,宝宝会因瘙痒反复抓挠。常见诱因:配方奶蛋白过敏、辅食新添加的食材、洗发液残留。
4. 异物入侵
小珠子、纸团被塞入耳道,单侧突然抓耳、摇头、恶臭分泌物。切记:家长不要自行掏取,以免将异物推得更深。
家庭自检三步法
- 看外观:耳廓是否红肿、有无皮疹或抓痕;耳后淋巴结是否肿大。
- 闻气味:靠近耳朵是否有酸臭味,提示感染或异物腐败。
- 测反应:轻压耳屏或牵拉耳垂,若宝宝立刻躲避或大哭,需尽快就医。
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?
- 抓耳同时发热超过38.5℃且持续24小时以上
- 耳道流出脓性、血性或带臭味分泌物
- 听力明显下降,对呼唤声反应迟钝
- 伴随频繁呕吐、嗜睡、眼球震颤等颅内并发症征兆
日常护理与预防
1. 正确清洁
用婴儿专用细轴棉签仅清理外耳廓,勿深入耳道;洗澡后用纱布蘸干耳周,必要时吹风机低温档距20厘米轻吹。
2. 避免过度包裹
出汗会使耳后褶皱处潮湿,诱发湿疹。室温控制在24~26℃,选择透气纯棉帽子。
3. 疫苗接种
按时接种13价肺炎球菌疫苗和Hib疫苗,可显著降低中耳炎发生率。

4. 喂奶姿势调整
平躺喂奶易导致奶液逆流入咽鼓管。建议半坐位,喂后竖抱拍嗝15分钟。
医生可能做的检查
就诊后,儿科或耳鼻喉科医生会使用耳镜观察鼓膜是否充血、膨隆;怀疑异物时会用耳内镜放大视野;反复发作需做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功能。
家长最担心的三个问题
Q:抓耳朵会不会影响听力?
A:单纯抓挠不会。但若因中耳炎未及时治疗导致鼓膜穿孔或积液,可能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,需3~6个月随访。
Q:能用滴耳液吗?
A:细菌性中耳炎需用抗生素滴耳液(如氧氟沙星),但真菌性外耳道炎要用克霉唑,用药前必须由医生确认鼓膜完整性。
Q:耳屎到底要不要掏?
A:大部分耳屎会自行排出。只有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减退时,才由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,家长切勿用发卡、挖耳勺操作。
宝宝不会说话,每一次抓耳都是一次“求救信号”。学会区分正常探索与疾病征兆,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回应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