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耳屎到底是什么?
耳屎在医学上叫“耵聍”,由外耳道皮肤的耵聍腺分泌,混合皮屑、灰尘形成。 **它的三大作用**: - 润滑耳道,防止干裂 - 阻挡灰尘、小虫进入鼓膜 - 自带抗菌成分,抑制细菌繁殖 大多数婴儿的耳屎呈浅黄色或淡褐色,质地柔软,可随咀嚼、打哈欠自行排出。 ---宝宝到底需不需要掏耳屎?
**90%以上的情况下不需要**。 问:为什么医生总说“别乱掏”? 答:婴儿耳道短而窄,皮肤娇嫩,棉签、耳勺极易把耳屎推得更深,甚至划伤外耳道,引发外耳道炎或鼓膜穿孔。 只有当出现以下信号时才考虑清理: - 耳屎完全堵塞耳道,肉眼可见“硬块” - 宝宝频繁抓耳、摇头,伴哭闹或低热 - 听力明显下降,对声音反应迟钝 ---在家安全清理的5个步骤
**前提**:确认耳屎位置浅、质地软,且宝宝情绪稳定。 1. **环境准备**:光线充足,室温26℃左右,放轻柔音乐分散注意力。 2. **软化耳屎**:用医用矿物油或婴儿专用耵聍软化滴剂,每次滴1-2滴,侧躺5分钟,每日1次,连用2-3天。 3. **外耳廓清洁**:用**蘸温水的无菌纱布**包裹食指,轻轻擦拭耳廓及耳道口可见部分,**绝不深入1厘米以上**。 4. **自然排出**:软化后的耳屎多在24-48小时内随宝宝咀嚼、翻身自行掉出,家长只需在枕头上铺一条干净毛巾接住。 5. **复查**:若48小时后仍有硬块,停止自行操作,预约耳鼻喉科。 ---哪些工具绝对不能用?
- **棉签**:看似柔软,实则会把耳屎推向鼓膜,形成“耵聍栓塞”。 - **发光耳勺**:金属边缘锋利,婴儿突然转头即可划伤耳道。 - **吸耳器**:家用吸力不可控,容易吸伤鼓膜。 - **发卡、牙签**:任何尖锐物都可能导致外耳道撕裂或感染。 ---医院如何处理顽固耳屎?
当家庭软化无效或耳屎过硬时,医生会采用: - **温盐水冲洗**:使用37℃生理盐水,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,全程可视操作。 - **显微吸引**:在耳内镜下用微型吸引管吸出,婴儿需短暂固定头部,过程约3-5分钟。 - **耵聍钩取出**:仅用于靠近外耳道的坚硬耳屎,由专科医生使用一次性无菌钩。 **注意**:以上操作均需专业设备,家长切勿模仿。 ---日常预防耳屎堆积的小技巧
- **母乳喂养**: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减少耳道炎症,降低异常耳屎分泌。 - **正确睡姿**:避免长期单侧睡,轮流左右侧睡可促进耳屎自然排出。 - **洗澡防护**:用拇指轻压耳廓,防止水流直接进入耳道;洗澡后立即用纱布吸干外耳廓。 - **定期体检**:6个月、1岁、2岁的儿保检查中加入耳镜检查,早发现早处理。 ---关于耳屎的常见误区
**误区一:耳屎越多越脏** 事实:耳屎量与遗传、腺体活跃度有关,只要颜色正常、无臭味,就属于健康状态。 **误区二:香油滴耳更天然** 事实:香油易滋生黄曲霉菌,滴入耳道可能引发真菌性外耳道炎。 **误区三:游泳前必须掏干净耳屎** 事实:适量耳屎能阻挡池水细菌,过度清理反而增加感染风险。 ---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就医
- 耳道流出脓液或带血分泌物 - 耳廓红肿、触痛明显 - 持续发热超过38℃ - 对呼唤名字无反应超过24小时 **急诊流程**:直接挂耳鼻喉科急诊,说明“婴儿耳道堵塞伴感染症状”,医生会优先处理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