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先别慌:先判断呕吐是“生理性”还是“病理性”
半夜被孩子的呕吐声惊醒,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抱起孩子就往医院冲。其实,先冷静观察30秒,往往就能避免一场虚惊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生理性呕吐:吐完精神尚可,能哭能笑,体温正常,多半是吃多了、吃急了、翻身压到胃。
- 病理性呕吐:喷射状、带胆汁或血丝、伴随高热、嗜睡、抽搐,需要立即就医。
二、现场急救三步法:侧卧-清理-补水
1. 侧卧防呛
把宝宝轻轻转向左侧卧位,让口腔残余物流出,避免误吸入气管。
2. 快速清理
用干净纱布卷在手指上,蘸温水轻拭口腔与鼻腔,别用湿巾(含酒精刺激)。
3. 小口补液
呕吐后先停奶30分钟,再用5ml小勺喂口服补液盐(ORS),每5分钟一次,观察是否再次呕吐。
三、宝宝呕吐后多久能喝奶?
至少间隔1小时,且需遵循“三步递进”原则:
- 先喝5%葡萄糖水或米汤,每次10ml,连喝3次无吐。
- 再尝试稀释奶(奶:水=1:1),单次不超过60ml。
- 24小时内无反复,再恢复正常浓度奶量。
四、常见诱因排查表:家长可对照自查
可能原因 | 典型表现 | 家庭处理 |
---|---|---|
晚餐过量 | 吐完立刻要吃的 | 减少次日食量20% |
睡前翻滚 | 平躺时突然坐起吐 | 睡前2小时停固体 |
诺如病毒 | 先吐后泻、低热 | 补液+益生菌 |
肠套叠 | 阵哭+果酱便 | 立即急诊 |
五、夜间家庭护理清单
- 监测体温:每30分钟一次,腋温≥38℃需退烧药。
- 记录呕吐次数:拍照留存呕吐物性状,便于医生判断。
- 保持室温24℃:过热易脱水,过冷易寒战。
- 备用物品:一次性床单、垃圾袋、电子体温计、ORS补液盐。
六、必须送医的5个红灯信号
出现以下任一情况,立即拨打120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呕吐物带血或咖啡渣样
- 前囟门明显凹陷或凸起
- 尿量<4次/天或尿布干黄
- 持续嗜睡或尖叫
- 腹部僵硬如板
七、呕吐后24小时饮食方案
上午(0-6小时)
仅补液:ORS、苹果水、米油,每次15ml,间隔20分钟。
下午(6-12小时)
加半流质:胡萝卜泥、藕粉糊,单次30ml,观察2小时无吐再增量。
次日(12-24小时)
逐步恢复:软面条、蒸苹果、母乳或配方奶,总量减至平日70%。
八、家长最担心的三个“会不会”
会不会吐到脱水?
只要尿量正常、哭时有泪,轻度脱水在家可纠正;若眼窝凹陷、皮肤弹性差,需静脉补液。
会不会影响大脑?
单纯呕吐不会,但若因颅内感染引起喷射状吐,需CT排查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会不会留下胃病?
婴幼儿胃黏膜修复快,72小时内避免油腻即可,一般不会转成慢性胃炎。
九、预防下次半夜呕吐的3个细节
- 晚餐七分饱:肉类与主食分开吃,睡前2小时结束进食。
- 洗澡别太晚:饭后1小时内不洗澡,避免血液流向皮肤导致胃缺血。
- 固定睡姿:使用15°斜坡枕,减少胃食管反流。
评论列表